台灣多年來應對SARS、登革熱、狂犬病等的侵襲,公衛防疫有一定的水準。面對伊波拉疫情的流竄,我政府和醫療體系必須戒慎恐懼,步步為營。

伊波拉病毒感染Q&A

1.什麼是伊波拉

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。

伊波拉病毒是線狀病毒科(Filoviridae)的成員,直徑約80 nm,970 nm長。呈長條形,構造奇特,有時呈分叉狀,有時捲曲,長度可達10 μm。

photo  

美聯社

伊波拉病毒屬(Genus Ebolavirus)目前有五種病毒: Bundibugyo、Zaire、Sudan、Reston,與Taï Forest,其抗原與生物特性會有所區隔。其中Bundibugyo, Zaire和Sudan伊波拉病毒與非洲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有關;Reston伊波拉病毒曾在菲律賓與中國大陸被發現,可造成人類以外靈長類的致死出血性疾病,雖曾有零星的人類感染個案,但臨床上皆無症狀。

 

2.症狀

photo (1)  

聯合報/提供

伊波拉病毒感染初期症狀為突然出現高燒、嚴重倦怠、肌肉痛、頭痛等,接著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。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、腎衰竭、中樞神經損傷、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。實驗室檢驗則發現白血球、血小板降低、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指數上升。

 

3.潛伏期

2–21天,平均為4–10天。

4.傳染窩及傳染途徑

photo (2) 

聯合報/提供

在非洲,果蝠(尤其是錘頭果蝠【Hypsignathus monstrosus】、富氏前肩頭果蝠【Epomops franqueti】與小項圈果蝠【Myonycteris torquata】)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;且伊波拉病毒的地理分布範圍與果蝠的分布範圍重疊。在非洲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、大猩猩、猴、森林羚羊與豪豬等。

透過接觸受感染果蝠,此病毒可直接傳染給人,或是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,例如受感染的猴、猿等再傳染給人。

人與人之傳染是因直接接觸到被感染者或其屍體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,尤以破損皮膚與黏膜接觸感染風險更大;或是間接接觸被感染者體液污染的環境而感染。

伊波拉病毒不會經由水、蚊蟲叮咬傳播。至今尚未有藉由空氣微粒(aerosols)傳播的案例報告。醫護人員被感染之情況在非洲頗為常見,主要是因為醫護人員照顧病患時未遵守適當的防護措施(如洗手、配戴標準防護裝備等)。

 

5.傳染性高嗎?

病人於潛伏期不具傳染力,出現症狀後具傳染力,病人的傳染力隨病程演進而增加。無任何防護措施而接觸病患血、體液或屍體,被感染的危險性最高。只要病人血液或分泌物有伊波拉病毒,病人仍具傳染力。曾有研究報告男性病人痊癒後3個月內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。

 

6.致死率高嗎?

個案死亡率可高達9成。

 

7.治療方式?有沒有藥物可治療?

無特定核准之有效疫苗或藥物(如抗病毒藥劑)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,依照發病後出現的症狀治療,包括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、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、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,且越早治療,存活率越高。

 

8.如何預防?要前往疫情發生國家,該怎麼辦?

伊波拉病毒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。

其他預防方式包括:

(1) 在流行地區,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、猿猴等野生動物。食用肉類前應煮熟。

(2) 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之血液、分泌物、器官、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。如需照顧病患,則應配戴手套及合適之個人防護裝備。因曾有研究報告男性病人痊癒後3個月內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,故男性病患於這段時間應避免性行為,或使用保險套。病患屍體應於24小時內入殮並火化。

(3) 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,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,實施感染控制措施,包括洗手、呼吸道衛生、避免體液噴濺等。如近距離(一公尺內)照顧疑似或確定個案時,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口罩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(配戴護目鏡、隔離袍與手套等),避免直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及體液。且優先將病人收置於負壓隔離病室等,提升醫療照護工作人員防護層級。

 

※資料來源》

‧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愛在生命缺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